聽力檢測方法
純音測聽
純音聽力計(pure tone audiometer)是利用電聲學原理設計而成,能發出各種不同頻率的純音,其強度(也就是聲壓級)可以調節。通過純音聽力計檢查法不僅可以了解測試耳的聽力敏感度,估計聽覺損害的程度,并可以初步判斷耳聾的類型和病變部位。
純音聽閾測試包括氣導聽閾及骨導聽閾測試兩種,一般先測試氣導,然后測骨導。檢查通常從1000Hz開始,以后按2000Hz、3000Hz、4000Hz、6000Hz、8000Hz、250Hz、500Hz順序進行,最后在對1000Hz復查一次。以下是由美國ASLH協會推薦的純音測試流程圖:
1.氣導純音的檢測步驟
純音聽閾測試的標準手法有上升法和升降法兩種。下面主要介紹上升法:
1) 開始測試時,所用測試聲的升級應比上述"熟悉試驗"中測試耳剛能聽及的聽力級降低10dB,即若原來的聽力級為1000Hz 30dB,則給出的聲音應當為1000Hz 20dB,受試者表示能聽到測試聲時,以10dB一檔逐次下降,直至測試耳不能聽到為止;
2) 以5dB為一檔逐漸增加音量,至受試者剛能聽及;
3) 將聽力級降低10dB,若此時不能聽及,則再以5dB為一檔逐次增加,至測試耳剛能聽及測試聲,紀錄此時的聽力級。如此以"降10(dB)升5(dB)"規則反復測試5次。如在此5次測試中受試者有3次在同一聽力級作出反應,即可確定該聽力級為測試耳之聽閾,將此紀錄于純音聽閾圖上;
4) 和其它圖表一樣,氣導純音聽力圖用標準的符號來記錄。通常右耳閾值用紅色的 ○ 標在相應的頻率與聽力級交叉點上;左耳則用蘭色的 × 標記,然后分別將右、左耳的標記連接起來。
升降法和上升法基本相同,但以"升5(dB)降5(dB)"法反復測試3次,3次所測聽力級之均值為聽閾。
2.骨導純音的檢測步驟
骨導測聽的目的為了檢查耳蝸的敏感性,幫助判斷究竟是感音神經性聾還是傳導性聾。
1) 骨導純音測試是將一個特制的骨導振蕩器(如圖),放在耳廓后的乳突部(如圖),注意測試時,必須將耳機移開,以免影響骨導測試的準確性。
2) 骨導測試的具體步驟與氣導相同,即依次遞減10dBHL直到患者聽不到為止,然后依次遞增5dBHL直到發現閾值;
3) 在骨導聽力圖的記錄中,不用噪聲掩蔽的右耳閾值用 < 符號標記,左耳用 > 符號標記,所標部位是在顯示頻率的豎線側。
傳遞過程中損失了。
聲阻抗測試
聲阻抗測試:聲阻抗-導納測試法(acoustic impedance admittance measurements)是客觀測試中耳傳音系統和腦干聽覺通路功能的方法。國際上已日漸采用聲抗納(immittance)一詞代替還在使用的聲阻抗-導納之稱。當聲波傳到鼓膜時,一部分聲能被吸收并傳導,稱聲導納;一部分聲能被阻反射回來,稱聲阻抗。中耳阻抗越大,聲導納越小;或者說聲能傳導越小,反射的越多。所以,從反射回來的聲能可以了解中耳傳音功能情況。測知這種聲導納(又稱聲順)和聲阻抗變化的儀器就是聲阻抗-導納測試儀,臨床用于:診斷中耳各種傳音結構的病變、咽鼓管功能檢查、感音神經性聾與傳導性聾及精神性聾的鑒別、響度重振的有無、面癱的定位、耳蝸與蝸后病變的鑒別、以聲反射客觀估計聽閾等。它可補充甚至糾正其他聽力檢查法的不足,但不能取代,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判斷。
電反應測聽利用疊加平均技術記錄聽覺系統聲誘發電位,判斷聽覺系統功能狀態,分析耳科和神經科的某些疾患。電反應測聽檢查除對噪聲環境有與純音測聽的同樣要求外,還要求檢查環境的電學屏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電學噪聲對電位記錄的干擾。
聽性誘發電位測試
當一定強度的聲音刺激聽覺器官時,聽覺系統就會發生一系列的電活動。稱為聽性誘發電位(AEP)。用一定的儀器設備將其記錄、疊加、分析、保存或打印即為聽性誘發電位測試。
對這些聽誘發電位(AEP)的分類和命名還沒有完全統一,一般以時域,發生源的解剖部位,刺激與反應的關系(是瞬態的還是持續的,是外源性的還是內源性的),和電極位置等來分類和命名。
按潛伏期(時域)分類 常用的分型法是Picton等的按潛伏期的分類法。在刺激后10~15ms內出現的為“早期”(early)或“短”潛伏期反應,包括聽性腦干反應(ABR)和在耳蝸電圖中記錄到的CM、SP和AP。和慢負10電位(SN10),頻率仿效反應(FFR)。潛伏期在10~50的成分稱為中潛伏期反應(moddle latency response,MLR)。40Hz event—relat—ed potential ,40Hz AERP或40Hz AERP),也在這一時域內。刺激后50~80ms內出現的成分有“慢”、或“長”潛伏期反應(LLR),和晚“late”電位。這一時域內的誘發電位包括N1-P2波,和P300(或P3)波。
對特定成分的各個波的命名,現習慣于用羅馬ⅠⅡ,標明ABR的各波,用SP、CM、或AP等反映其本身實際意義的符號代表EcochG中的各個成分,用N1和N2標示AP 的第一個和第二個負峰。在MLR中用P和N表示波的極性,并加0和a、b等標示各波出現的先后次序。而在P300中則是用P 表示為潛伏期限在300ms的主正峰。由于P300是LLR中的第三個正峰故也稱為P3。
耳聲發射
耳聲發射現象的發現是聽覺生理學和聽力學近20年來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對耳聲發的研究是對聽覺生理及病理研究的一部分。耳聲發射來源于耳蝸,代表了耳蝸內的主動機械活動,并可以反映聽覺傳出系統的活動情況。目前,對耳聲發射的研究工作已不再限于對耳聲發射機理和臨床應用的研究,而是進一步以耳聲發射為觀察了解有關結構的病理機制,為臨床診治有關疾病提供依據。
按是否由外界刺激所誘發,耳聲發射可以被分為自發性耳聲發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和誘發性耳聲發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在誘發性耳聲發射中依據由何種刺激誘發,又可進一步分為:瞬態聲誘發耳聲發射(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刺激頻率耳聲發射(stimulus frequency otoacoustic emission,SFOAE)和電誘發耳聲發射(electrical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EOAE)。